|
王林波——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谈游记的写作 二维码
1050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谈游记的写作 陕西师范大学附小 王林波(特级教师) 时代发展很快,在现阶段小学生的假期生活中旅游常常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阅读一样,旅行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那么,该如何把自己的旅行见闻生动具体地写下来呢?我们不妨试着向经典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下的一篇游记,堪称经典。这篇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依照游览的顺序,作者对一路上的风光和双龙洞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文中蕴含的表达秘妙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有顺序,让表达更清楚 游览一个地方,自然会有一定的游览顺序。按照合理的顺序游览景点,可以让我们少走冤枉路,欣赏到更多的景色。此外,有些景点之间是有关联的,只有领略了前一个景点的风貌,才能更好地感受后一个景点的魅力,很多人文景观尤是如此。 说到有序的描写,这一课堪称典范。课文第二段开头就写道:“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短短的一句话,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行走的路径:从金华出发,途经罗店,最后入山。作者的语言非常简洁,表达也十分清晰。 其实像这样描写作者的游览顺序,表明地点变化的语句还有很多,如: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阅读这些句子,我们便能跟着作者移步换景,欣赏一路的风景了。的确,作者的表达非常有序,就是通过这些地点的转换,向我们一一介绍着游览双龙洞的见闻。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初读时找一找这些描写地点转换的句子,再细细读一读这些句子,梳理出作者游览的顺序。依照地点转换描写一路所欣赏到的景象,正是写游记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学生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其实也就是在感受作者有序表达的技巧。 当然,作者的表达手法是非常高明的,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表达顺序之后,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全文中感受那些描写地点变化的句子,细细体会。学生一定会发现,作者的表达极其自然,有时,描写地点转换的句子在一段的开端处,有时又会将地点转换的句子放在上一段的结尾处,从而引出下文,让读者充满阅读期待。多变的表达方式让文章不仅有序,而且充满了吸引力。 二、有“自己”,让表达更生动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缺乏的从来都不是旅行的经历,而是表达的方法。现在的孩子大都有过不少旅行的经历,但当要写一篇游记时,很多人立刻便眉头紧锁,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有的孩子是写出了一篇游记,但非常遗憾的是,文字干巴巴的,毫无趣味性可言,有的甚至直接拿来景点的介绍稍作改编,这样的游记恐怕连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游记更具魅力呢? 细细阅读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的表达非常生动,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甚至还会融入情境之中,仿佛我们也参与了其中,这种感觉真好,读一读下面的文字,是不是感受非常深刻呢?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段文字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着非常巧妙的表达技巧,试想一下,如果删除了后半段文字,也就是去掉了“我自己”的参与,读读看,什么感觉?是不是顿时觉得没有了鲜活的感觉,也很难吸引我们的目光了?游览一个地方和介绍一个景点不同,介绍一个景点时,我们可以客观地描述,但是写游记就不同了,毕竟游览是我们亲历的一项活动,我们是参与其中的,我们是有感受有体会的。因此,要想把游记写好,我们要有一种意识,那就是让自己融入其中,写出自己的做法,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所看到的独特的景象。 这段话之所以很有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将自己融入其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用词也非常讲究。读读这句话: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有没有被哪个词吸引住呢?有没有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呢?我想,大家一定发现了这个“贴”字。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贴”字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我们贴过哪些东西?无论学生是说到的改正贴、自己画的画,还是对联、福字,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东西的共同特点,从而感受到作者贴在小船里小心翼翼的样子。再看看后面的“移”字,这是写小船的,不过我们一般都是说船开动了,船行驶着,这里的“移”字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谨而慎之。正是因为有了作者的参与其中,有了精准的用词,作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画面才如此清晰,这样的一篇游记才如此鲜活。 三、有空白,让表达更有魅力 几只蝌蚪,便能画出十里蛙声;一片远帆,就可表现万千离愁。的确,留白是一种艺术,恰到好处的留白,能够给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有参与思考的空间,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才会更加深入。如同画家作画一般,作家写作也是如此,细读这篇文章,我们发现其间的留白也非常巧妙。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这句话非常有意思,表面上看来是内洞太黑了,仅有汽油灯照明,因此视线所及之处很有限,看不到多少景象,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其他地方都是昏暗的,看不到有些什么景象,读者才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只要你敢于想,善于想,你头脑中的景象就会足够丰富。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在作者看来,内洞的黄龙和青龙并不那么像,这是很自然的,正所谓“三分看景,七分想象”,离开了想象,别说是双龙洞,就连桂林的山水,黄山的奇石也会黯然失色。这篇文章妙就妙在作者恰到好处地留出了空白,这里的石钟乳和石笋大都被人们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个。那么到底会有些什么呢?这全凭想象,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想象成其他事物。这样设计教学,不仅让学生对双龙洞的景象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有“生活”,让表达更亲切 游记类文章所写到的景点,很多并不是别人所熟悉的,如果只是对所看到的景象进行客观描述,很容易做到文从字顺、表述清楚、用词准确,但是读者却难有共鸣,不能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入生活中大家都熟知的事物,这样读者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领悟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篇课文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这两段话分别写的是外洞和内洞,作者的表达非常亲切,读者阅读起来很容易理解。虽然金华的双龙洞很多人都没有去过,但读着这段文字,外洞的样子、大小,我们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外洞我们虽然不熟悉,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一个可以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还不觉得拥挤的地方大概是多大。这里的内洞我们也没有进去过,但是,作者写道: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能够想象外洞的大小,现在也就不难想象内洞的大小,加之作者又写了“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下就更清楚了。原本陌生的景象,经过作者的描述,一下子就清楚了。 作者巧妙地引入我们所熟悉的事物来写,这样的表达方法让我们感到文章是如此亲切。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作者的这一表达方法,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练笔,尝试着运用,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写作的方法。 请记得,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教语文,我们一定要聚焦表达,习得写法。 --此文刊发本刊2017年3期小学版
文章分类:
教学设计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