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拯救的是父母
文|贾容韬(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家庭教育畅销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和润万青首席专家)
上篇
一直以来,遇到家教难题向我咨询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是同一个声音:我的孩子怎么样不听话、怎么样不懂事、怎么样和父母对抗、怎么样厌学、怎么样没有学习动力、怎么样迷恋网络、怎么样追星早恋,却没有几位家长说自己的家教方法存在哪些不足、哪些观念需要改变、知识结构里缺少哪些东西、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提高——
一句话,不反思自己,只埋怨孩子。
这些“问题孩子”的家长们异口同声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推向学校、推向社会、推给孩子本人,却忽略了一个最最重要的责任方——家长自身。很多家长寄希望于通过我的教育让他们的孩子端正人生方向、使其进入健康成长的快车道。和这些愿望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很少有家长提出,希望通过我的帮助,改变他们自身的缺点,尽快提升家庭教育软实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手电筒总是朝外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思维误区。不改变这一错误的认识,就谈不上教育孩子。在拯救孩子之前,最需要拯救的是父母。
如果把教育孩子比做栽培草木,园丁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如果草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过往的人会对园丁竖大拇指。如果草木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又有谁会抱怨草木不争气呢?
我们选择了要孩子,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养育孩子既有为人父母的自豪和乐趣, 也会有无尽的艰辛和烦恼; 家庭教育既蕴含着父母二次成长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父母自我完善的巨大挑战。
父母是教育的实施者,孩子能否健康成长,都是由父母决定的,抱怨孩子、责怪孩子没有一点道理。明明白白是自己的事情,却把责任推给孩子、推给学校、推给社会。斥责孩子、抱怨孩子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声讨自己:“我怎么这样无能?我怎么这样教子无方?我怎么把孩子教育成这个样子?”
一次,我接到一位王女士的电话,她恳请我一定要救救她的侄儿。她侄儿今年十五岁,上初二,因迷恋网络游戏,已辍学数月。她的弟弟、弟媳缺乏家庭教育观念, 对孩子缺乏耐心。 看到孩子上网、 学习退步, 不懂得教育,只知道对孩子动粗,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不仅不听劝阻,还数次离家出走。
王女士希望我对她侄儿实施教育,使其尽快回到学校。我提了一个要求,让孩子父母一起来,并再三强调,父母接受教育比孩子接受教育重要得多。我对王女士说:“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都在父母身上。父母不改变,孩子很难改变。”
两天后,王女士带着弟弟一家三口来找我。谈话进行了半小时左右,我接了一个电话。我的一个好朋友遭遇车祸,急需我到医院帮助安置一下。我向王女士一行表示歉意,并告诉他们,一小时左右我一定回来。我建议他们利用这段时间吃中午饭,这样一举两得。
处理完了医院的事情,还不到一个小时。我急忙和王女士联系,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早已登上了返程的汽车。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晚上,我接到了王女士的电话,王女士一再表示对不起。她说弟弟两口子本来就不乐意来,是她做了好多工作他们才勉强同意来的。弟弟、弟媳是看在她的面子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本来就不愿意接受教育。“你有事,成了他们逃避的理由。”王女士说,“以前听弟弟他们埋怨孩子,我还以为孩子不懂事。这两天和他们在一起,才知道他们确实有问题。除了骂老师,就是训孩子。对孩子没有好口气,哪句话不狠他们不说哪句。我提醒他们改变方式方法,他们很不高兴。”
我在想,这么一对“问题父母”,怎么能对孩子负责任呢?孩子生到这样的家庭里,不出现问题才不正常呢!
纵观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外乎三类家长。
第一类家长比较有责任心,也深谙教育之道。他们既有将孩子培养成才的强烈愿望,也能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实施家庭教育。优秀、杰出的孩子多来自此类家庭。
第二类家长缺乏责任心,也不懂教育。这类家长虽然不能给孩子以科学的帮助和有力的支持,但也不会做违反人性的事情,起码不会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故而,这类家庭的孩子也有一部分能成才。
最可悲、最糟糕的是第三类家长,他们非常有责任心但不懂教育。他们常常自以为是,喜欢瞎指挥。这类家长天天在做反人性、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事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摧残孩子的心灵。“问题孩子”“少年犯”多由这类家长制造。这类家长为数众多,占据的比例也最高,最需要拯救、亟需拯救的也是这类家长。
中篇
近年来,我接触了为数不少的第三类家长。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家长这样说:“贾老师,我想见见你,请你给我的孩子诊断一下,看孩子还行不?如果有希望,我就下点工夫;如果不行,我就把他放弃了。”短短几句话,不难看出家长的素质。你真的能放弃得了吗?不管孩子的问题处于哪个阶段,是轻度、中度,或者重度,我们不都得挽救吗?家庭教育永远不嫌晚,而且也永远不能逃避、不能放弃啊!
如果孩子的问题不太严重,当然是好事。孩子的不良习惯还没有发展到根深蒂固,孩子的认知偏差还不是积重难返。家长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改变孩子。父母因孩子出现问题而提高,孩子因父母改变而健康成长,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这不是双赢的结果吗?
如果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也不一定完全没希望。只要理念正确、方法得当,坏事就能变成好事。有一个屡试不爽的评判、检验标准:孩子问题的严重程度,永远和家长的问题成正比。孩子问题越严重,家长存在问题越多。这就要求家长颠覆家教观念之杯,倒空所有不正确的观念,同旧的观念彻底决裂,放下身上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从零做起。
孩子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让家长有了一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让家长产生了对不起孩子的内疚感,让家长产生了深深的自责。“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心理现象也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内心力量能促使家长与时俱进、不断接受家教新理念,促使家长努力解读人性奥秘、认真研读孩子这本“百科全书”。通过科学的家教实践,家长增长了教育智慧、提高了家教艺术、改善了亲子关系、丰富了人生阅历,因而有了一个崭新的人生,孩子也会以“懂事”和“进步”来回报父母,请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值得庆幸的事情吗?
下篇
我曾经成功地帮助张女士走出了家教的误区,她的故事,或许能对家长朋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是她的一篇博客:
两年前,我儿子上初二。叛逆、厌学、无节制地看电视、迷恋网络游戏都让他沾上了,为此我想过许多办法。比如,数次给孩子写信交流;寻求老师帮助;找班上的学习标兵跟孩子谈心;让考入名校的表兄和孩子接触;花重金让孩子参加“成功青少年夏令营”,让孩子到北大、清华等校园接受熏陶。办法想得不少,钱没少花费,精力也没少耗费,却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我抱怨孩子不懂事、没有良心、铁石心肠、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的希望破灭了,心理防线也垮塌了,四个多月,我的体重下降了二十多斤,身高一米五八的我,体重只有四十一公斤。我心灰意冷,心想: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
认识贾老师,让我的命运有了重大转折。针对孩子的问题,贾老师让我倒过来想想、从自身找原因。贾老师说:“我从来不认为孩子有问题,都是父母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不听话,是我们没有给他以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理解和关爱,是我们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贾老师说:“要想改变孩子,必须改变家长。家长改变了,孩子也会随之改变。这是铁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是一条通向和谐、幸福的光明大道。”
接受贾老师的建议,我决心自己拯救自己。以前,我总是反对孩子上网,限制孩子看电视,不断督促孩子学习。我做过不少傻事,我把“猫”收起、把网线拔掉、让网通公司中断信号、人为制造停电、把遥控器锁起来、制造电视故障等。那时,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孩子学习,我不厌其烦地叮嘱孩子要努力学习,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孩子的学习,我抹过眼泪、打过自己耳光、绝过食甚至服过安眠药。现在看来,这些做法既荒唐可笑又缺乏智慧。一个人走进了死胡同,才会到处碰壁。
我敞开心扉和孩子谈了一次话。核心意思是:由于妈妈的愚昧无知,给你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把妈妈身体也弄垮了,实在是得不偿失。妈妈下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从今天起,妈妈要把属于你的权利还给你, 你的事情让你自己做主。 当天, 我去续交了宽带费,新买了电视遥控器( 原来的遥控器反应迟钝 )。我对孩子说:“你喜欢玩电脑、看电视总有你的理由,妈妈再不干涉你了,你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关于学习问题,妈妈再不给你提任何要求了。妈妈知道你是好孩子,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学和玩的关系。你有什么事需要妈妈帮助或者要和妈妈商量时,可以告诉妈妈。除此以外,妈妈不再过问你的事情。妈妈想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和养生上,妈妈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妈妈的身体也需要调理。”
当然,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以前孩子只要坐在电脑前,我就开始唠叨;孩子一打开电视,我就表现出不满;一有机会,我就叮嘱孩子好好学习。结果是电脑越玩越厉害、电视照看不误,学习成绩却不断倒退。
为什么会这样?贾老师分析得非常有道理。父母缺乏教育智慧,做了许多违反孩子成长天性的事情,帮了孩子的倒忙。贾老师说:“父母越对孩子控制什么,孩子越会对什么渴求、贪婪。”干涉孩子玩电脑,限制孩子看电视,孩子的这些愿望反而会不断被强化。想想非常后悔,是自己的粗暴干涉让孩子对电脑、电视产生依赖的;也是自己天天叮嘱、监督孩子学习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
仔细想想,自己以前做的都是傻事,甚至是蠢事。强迫孩子关了电脑,能断绝孩子玩电脑的愿望吗?把孩子从电视节目中拉到书桌前,他就能投入到学习中了吗?心中想着游戏中未完的情节、电视剧中未了的故事,孩子的心怎能静下来?学习是一个人自觉自愿、积极主动且完全静下心来才能完成的事情。极不情愿地从电脑桌前走开、很不高兴地从电视机前离开,孩子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充满对父母的怨恨,怀着这样的心情,不但在家学不好,到学校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
刚开始,孩子并不相信我的承诺,有一件事就足以说明他当时的心情。一次,我姐姐到我家来,看见孩子在玩电脑,没和我商量,找孩子唠叨了一会。姐姐走后,孩子明显表现出不满,她以为是我让姨妈劝他的。孩子带着情绪推开房门,看见我在静心读书,他的抵触情绪消退了一大半。他能看出来,姨妈找他谈话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孩子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我以前总是找方方面面的人来劝导孩子。
慢慢地,孩子对我越来越信任了。他相信妈妈这次是动了真格的,尤其是对他的承诺一字千钧、一言九鼎的。当然,我的这份镇定不是强压焦虑的暂时宁静,而是来自吃尽苦头后大彻大悟的坦然。父母彻底放开了,孩子玩电脑、看电视的意识反而被弱化,玩的频率在降低。没有了妈妈的不断提醒和反复叮嘱,孩子反而有了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贾老师说得一点不假,孩子天生都是喜欢学习的,都是父母亲手把孩子学习的火焰浇灭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并不需要刻意培养,只要不扼杀就行了。不破坏就等于保护,多么富含哲理的话啊!
我家到处都是书,客厅里、厕所内、沙发上、餐桌旁,随处都能接触到书。我并没有说过让孩子读书,看到我孜孜不倦地读书,孩子有时也会随便翻翻。不经意间,一个学期孩子就读完了四五本书。其实这些书都是经过专家推荐、是我为孩子精心准备的。这里没有强制和命令的因素,孩子自然就少了抵触和对抗。
有一次,孩子主动对我说:“妈妈,难怪你那么用心读书,看来读书就是比看电视有意思。”我不假思索地说:“书是知识和智慧的源头,书是浓缩了的生活,书是作者原创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电视剧是根据书改编的,当然没有书耐看了。”儿子对父母的排斥情绪在不断减弱,对父母的理解程度在逐渐增长,儿子和父母有了一些共同语言。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整体素质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智慧背囊里也多了不少智慧果。在儿子乐意的前提下,我也能给儿子一些具体指导。儿子有时也主动和我探讨一些学习问题和人生问题,这时我都会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和儿子进行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由于我放低了身姿、摆正了位置,儿子越来越乐意接受我的引导和建议。我和儿子的亲情在增进,友谊也在不断加深,亲子之间的代沟逐渐被填平。
儿子玩电脑的兴趣在逐渐淡化,平时基本不玩,只是周末玩一会儿;电视连续剧也不看了,偶尔看电视,也只看新闻、科技频道。儿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学习状态越来越好。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儿子学习成绩进步了十三名,获得了学校学习进步奖。儿子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学习成绩一路提高。2009年7月,儿子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心境的改观带来了整个人生的改观。我的身体已得到恢复,健康指数也在不断提高。我有了食欲,睡眠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体重已超过五十公斤。我的事业也一帆风顺,去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生活有了目标,我感到越活越年轻,周围的人都说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几岁。
回顾走过的路,我有不少感慨。如果我不改变自己,孩子还不知道会走到什么地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孩子绝不会有现在的精神面貌、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贾老师的话点中了要害:“最需要拯救的是父母。”“孩子成功需要家长的成长和成熟。”“父母进步是孩子进步的前提。”实践证明,孩子哪有什么问题啊!都是家长自身出了问题。孩子真是可爱,父母的一点点进步竟然换来了孩子如此大的改变。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给了孩子一些自由,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给了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以上这些并不是奢侈品,而是孩子最基本的权利,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的啊!
小结
掌握了家教的奥秘,拥有了教育的智慧,养育和教育孩子就是一件充满了爱和乐趣的事情,是幸福人生最温馨的篇章。然而有多少家长像这位张女士一样,还徘徊在家教的误区里。拯救孩子,首先要拯救自己,让自己走出旧有教育观念的泥潭,轻松上岸。没有一个孩子是生性追求堕落的,还给孩子一个有自由、有尊严的空间,相信孩子会成长得比你期望的好。
(本文为贾容韬原创,节选自贾容韬新著《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好爸爸贾容韬教子手记》 )